全国服务热线
在位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的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内,可通过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实时观测到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区域的观测数据,这一些数据反映了我国重点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
截至2024年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点基本形成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全时段、全要素的空天地立体观测能力,实现了“建设站网,获取数据”到“利用数据,开展研究”的质变。
技术人员在黄河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巡检运维仪器 窦文骏/摄
2018年,为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和研判发展的新趋势基础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自然资源部提出设立“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将观测站网建设列为“战略性、基础性、紧迫性”的系统工程,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负责牵头实施。
从青藏高原的皑皑白雪到黄河流域的滔滔河水,从长江流域的广袤平原到黑河流域的神秘内陆,从塔里木河流域的浩瀚沙漠到云贵高原的多彩大地,再到海南三亚的碧海蓝天,指挥中心在全国典型自然资源区划单元上精心布局,建设了20余个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初步编织起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
2020年,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观测试点工作如星星之火,悄然点燃,首批观测数据成功上线,开启了数据积累的新纪元;2023年,经过不懈努力,一个观测指标完整、站网布局合理、运行基本稳定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框架傲然屹立,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11月19日,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研究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评审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在地质云正式上线个专题数据集等数据产品如同一颗颗珍贵的宝石,闪耀在数据的海洋中,为解决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24年,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基本形成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全时段、全要素的空天地立体观测能力,产出的数据量累计超过10 TB。
如今,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已在全国建有11个一级站、30个二级站、65个三级站。在开展已有站点常态化观测和运维的基础上,2024年以来,指挥中心大力推动日照站、洞庭湖站、岳阳站、昆明站、吉林站、承德站、南昌站、大同站、五台站、子午岭站等10个站的合作共建。
从东北辽阔黑土地到南海之滨的热带丛林,从苍莽的黄土高原到海天一色的黄河入海口一个个观测站点宛若一双双眼睛在时刻关注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海南,这颗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征程中昂首阔步。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在三亚南岛生态修复基地建设三亚海陆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目前,三亚观测站初步建成了三亚南岛热带雨林综合观测场,该观测场已建有1个热带雨林大气环境监视测定场、2个长期观测样地、6个生态修复观测点和大型水土保持监测场。热带雨林综合观测场为研究人员摸清热带雨林碳汇过程及生态修复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持,为海南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在广袤的秦岭-黄土高原地区,一场同样壮丽的自然生态监测与保护工程大戏也在上演。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中心建设了秦岭-黄土高原过渡带水土要素耦合与生物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一观测站下设黄土台塬区水土要素相互作用观测站、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站、黄渭洛三河口湿地资源观测站、黄河粮仓气候环境控制模拟与土地资源保育观测站等4个子野外观测站。
此地,作为黄河、渭河、北洛河三河交汇的生态要冲,更是秦岭与黄土高原两大生态板块的过渡交错地带,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生态环境脆弱。在此设立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点,恰似在生态研究的前沿阵地架起了一台台精密的“显微镜”,能够洞察到海量珍贵的科学数据。这不仅是深入研究和保护秦岭、黄土高原两大生态功能屏障以及黄河流域中游重点生态区的迫切需求,更是为推动区域自然资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南省永仁县位于金沙江畔,独特的气候让这里成为观测我国西南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状态的最佳场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云南永仁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坐落于此。观测站获取的数据,可为干热河谷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有效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为服务川滇生态屏障区与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资源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观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腾不息,滋补两岸肥沃的土地。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已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自然资源调查观测工作者勇挑重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按照自然资源观测职能定位,同步构建海岸带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环渤海和华东沿海地区陆海统筹、功能兼备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
目前,该中心已在黄河流域建设了上、中、下游(兰州、鄂尔多斯、济源、东营)典型地区观测站(点)。
海南与秦岭-黄土高原,虽相隔千里,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遥相呼应,共同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作为全国观测站的领军者,重点实验室勇担使命,砥砺奋进,成绩斐然。在平台建设方面,可谓硕果累累,成功打造了一批省部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支撑着重点实验室不断向更高的科研高峰攀登。
2024年,新研发的观测数据实时可视化系统、塔河流域生态输水模拟仿真系统和塔里木平原草原荒漠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仿真系统能够实时、立体地呈现并精准预测不同情景下资源-生态的演化态势,将自然资源结构配比变化对ECO格局的影响清晰直观地体现出来。这些系统如同为资源开发利用装上了敏锐的“监测眼”和精准的“预警器”,时刻守护着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平衡。
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提质增量的良好态势。2024年,观测站网新获批局级站4个,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基地1个,并有2个站申报省级站建设(待批),这些成绩无疑为科学技术创新筑牢了根基。
在科研成果荣誉榜单上,重点实验室同样光彩夺目。继2023年荣获自然资源科技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2024年“资源生态一体化观测监测模块化指标系统”“干旱半干旱区林-草ECO修复机理与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成功斩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殊荣,还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等单位强强联合,凭借“干旱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申报新疆尔自治区2024年度科技进步奖,在科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持续领跑,不断书写着辉煌篇章。
人才是第一资源。重点实验室充分的发挥人才优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精心雕琢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新蓝图。2024年以来,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疆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知名院校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博士4名、硕士26名。2024年8月,新入站的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也迅速融入实验室,凭借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创新思维,成为科研团队中的重要力量,为实验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方面,重点实验室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晓煌凭借卓越的科研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专业造诣,成功获批部级领军科学技术人才、新疆尔自治区“天池英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024年度杰出贡献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行业内的楷模与典范。同时,2名硕士、1名博士后、1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也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荣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024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称号,自然资源监测预警团队更是凭借出色的科研实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获批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团队,为国家的自然资源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当前,整个观测研究系统各类科研项目申报获批7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206篇,取得专利46项,软著34项,培养省部级人才8人,博士15人,硕士34人,并组织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议20余次,上报咨询报告9份,向部、局上报专报7份,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教育培训与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自然资源领域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展望未来,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理念,在科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我国自然资源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